村民悉心管護桃樹幼苗。
秦楚網訊(十堰日報)文、圖/記者蘭瑞文 紀楓波 特約記者 葉相成 報道:“看,這是我們村的香椿基地。”9月10日,在張灣區漢江路街辦鳳凰溝村香椿種植基地,駐村“第一書記”朱海平一邊察看香椿長勢,一邊向記者介紹特色產業。
“雖然現在是秋季,但是基地里的香椿還比較鮮嫩,目前仍可食用。”朱海平摘下兩片不同顏色的椿芽介紹說,“綠色葉脈的是綠椿,暗紅色的是紅椿,目前這兩個品種均可四季采摘。”
香椿風味獨特,營養豐富。一般的香椿一年只能采食一季,錯過要再等一年。幾年前,該村村民采用新技術,在冬季培育出香椿,賣出每公斤60至80元的好價錢。
2017年,該村幫扶單位——張灣區勞動就業管理局與村“兩委”班子商議決定,因地制宜發展香椿產業。該村聘請市蔬菜產業發展中心農藝師作技術指導,引進大棚種植技術,成功將香椿采摘由一季變為多季。當年,該村建成大棚香椿近20畝,引導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香椿80畝。張灣區勞動就業管理局牽線搭橋,該村與山西省運城市一公司合作,將香椿深加工成香椿醬,提高香椿附加值和產業防風險能力。
鳳凰溝村于上世紀70年代末興建150畝油茶林。由于缺少管護,幾近荒廢。即便如此,油茶林依然顯現出可觀經濟效益。每年油茶果成熟季節,一些村民僅到林下撿油茶果就能掙兩三千元。
2019年,該村將油茶林及附近荒地承包出去,給該村帶來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。今年收回油茶林經管權后,村里又在油茶林附近建設蜜桃、枇杷等水果基地數十畝,并安排公益性崗位人員專門管護。
近年來,鳳凰溝村通過發展產業、出租場地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40余萬元。有了資金支撐,該村逐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貧困村民幫扶力度。2017年,鳳凰溝村實現整村脫貧。
個人感言(駐村“第一書記”):
扶貧工作隊員應帶著感情幫扶,帶著責任做事,帶著愛心奉獻。看到貧困戶增強了脫貧信心,找到了致富門路,這是我們最大的安慰。
記 者 手 記
多元發展村集體經濟
制約農村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村集體有心無力、無錢辦事。解決這一問題,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。鳳凰溝村充分挖掘自身資源、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的實例說明,只有壯大村集體經濟,才能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,補齊脫貧攻堅短板,帶動村民闊步邁向小康生活。